新闻动态
可重复!发动机也有突破,中国版“星舰”长征九号首飞年份确定
2024年下半年,中国首次公开亮相长征九号重型火箭,此后便鲜有消息。如今,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的《我国第四代航天器以及商业火箭情况》再次提及长征九号,信息量却依然有限。这不禁让人好奇这款被寄予厚望,对标美国星舰的火箭,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研发历程?它能否如期肩负起中国深空探测的重任?
有人说,长征九号的研发之路一波三折,甚至有人质疑其进度缓慢,能否赶上美国星舰的步伐?也有人认为,长征九号的设计理念与中国航天实际需求更加契合,不必盲目追求与星舰的竞争。两种观点针锋相对,火药味十足。究竟谁对谁错?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长征九号和星舰的“战力对比”。
星舰,船箭一体化设计,运载能力100吨,号称能将100人送往月球或火星。而长征九号,一次设计三个构型,地月转移轨道运力不小于50吨,近地轨道运力不小于150吨(一级重复使用)或80吨(两级重复使用)。两者的数据对比一目了然,似乎星舰更胜一筹。但长征九号的目标并非简单地与星舰竞争,而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任务。
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报告显示,长征九号目前仍处于方案深化论证阶段,这是否意味着研发进度停滞不前?其实不然。去年已有消息称,长征九号的核心部件——200吨级全流量补燃循环甲烷发动机YF-215已完成技术验证,并进行了长达千秒的试车。这表明,虽然总体方案仍在论证,但关键技术早已突破,研发工作稳步推进。
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透露,长征九号一级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,两级完全重复使用构型则要等到2033至2035年。这个时间表,无疑给期待长征九号早日亮相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。但与此一个惊人的消息浮出水面中国正在同步研发多款火箭,包括长征十号载人登月火箭,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的商业火箭。
长征九号的首飞时间看似遥远,可重复使用技术的测试也需要时间。更重要的是,长征九号并非中国航天的唯一选择。随着长征十号的出现,以及民营航天力量的崛起,中国火箭的“队伍”日益壮大,甚至出现了“排队上天”的局面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
长征九号的研发,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缓慢吗?或许换个角度来中国航天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。与其追求单一火箭的极致性能,不如构建一个多层次、多类型的火箭家族,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。这种“多点开花”的战略,或许才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最佳路径。
长征九号的首飞时间定在2030年,这究竟是“稳扎稳打”还是“错失良机”?在星舰已经多次试飞的背景下,长征九号能否后来居上,在未来的太空竞赛中赢得一席之地?
